以下是陶育均老師,”設計思考敏捷力”公開班的學習收穫

我的工作內容中,常常有許多需要邏輯推理與創意思考的部分,這些問題大多相對單純,有時,是利用有限資源設計出符合功能的機械;有時,則是必須發揮創意,去思索多個過去從未嘗試的方法,並經過樣品測試後調整優化,讓產品的功能可以大幅躍升。

這樣的工作內容,往往有一個很具體要解決的問題,還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。但是…隨著我工作經驗豐富,處理的工作內容越來越多元,我漸漸發現,有一種狀況的問題,真得很難解決欸!

就是:「解決一個不知道問題是什麼的問題。」

我遇到這樣的狀況大概有幾種情境:

1. 客戶想要一個他也不清楚的東西
2. 規畫一個沒有先例可循,毫無頭緒的計畫
3. 進行一個相當複雜又不斷改變需求的案子

設計思考的流程

設計思考,是一個”人”為原點,圍繞使用者為中心的問題解決方法,而設計思考大致上會經歷五個過程:

1. 同理:記錄使用者個感受與所見所聞
2. 定義:分析資訊並分類出問題
3. 發想:發揮創意去尋找最多
4. 原型:打造樣品
5. 測試:驗證樣品是否符合需求

過去的工作經驗中,我培養出來的是3、4、5 的強項,我能夠有很多的點子,畫出符合設計的3D圖,在以開發版、編程控制器、加工機、3D列印來親自打造產品原型。但仔細對照設計思考的流程呀!我也驚訝的發現,原來項目1、2是在"釐清問題",項目3、4、5是在"解決問題",這毫不意外地解釋了我的弱項🤣 很明顯,如果問題都是歪的,再厲害的解決方案也是歪的麻。

我試著將陶老師的設計思考,導入我的工作之中,而經過一周的嘗試…

解決問題前,優先同理使用者感受

過去我解決使用者提出的問題時,通常是著重在找出、解決根本問題,並且設法防止問題再次發生。換用設計思考的方式,我從使用者的角度,重新去看待產品使用上的感受,有時使用者是直覺的反饋他想要的東西(例如快的馬車->汽車),但以專業的角度來看,這不見得是最好的解法,如此更有可能給使用者,一個他想都沒想過的滿意答案。

動態的變化,用敏捷解決

自動化設備開發的工作,變化是天天上演,有時客戶為了趕上市時間,產品尚在開發中設備就已經同步進行設計,導致設備的設計必須隨著客戶的產品,不斷地同步設計變更,即使客戶端的需求明確不便,開發客製化設備這樣的工作,用一套計畫讓後續所有事情按部就班,幾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。

陶老師的設計思考結合了敏捷的概念,利用這樣的方法,上述的問題可以快速地排出敏捷代辦清單,藉由原型的概念,快速得出驗證結果,如此呢!最重要的事情先處理好了,驗證後的假設也讓接下來的行動減少重工的機會,對於團隊來說,也可以減少很多暫時沒有必要的會議。

原型可以更敏捷、更多元,也更符合需求

過去我在製作原型,費時最少的作法是使用3D軟體繪製出來,然用利用圖面去講解、討論一個設計概念,而進階一點的原型,則會實際製作出強度較低或較粗糙的實體,來測試概念。經過陶老師的課程後,我才意識原來原型可以做得更多,例如… 用卡片去模擬一個操作流程、用道具去解釋一段操作,甚至幾條線、幾張紙也是能更很好解釋一個概念的,看起來像玩具的原型不會不專業,反而可以讓更多人懂你的專業。

使用3D列印製作原型,用來驗證設計的優劣。

混合3D列印與金屬五金製作,一個低損耗的分度器原型。

原來一張圖、幾個螺帽當作原型,就可以和夥伴討論複雜的順序控制問題。